官場多博士 校園多官痞
內地官場流行年輕化、專業化,很多官員即使不學無術,也想方設法弄上一頂博士帽,為自己的仕途晉升提供敲門磚,而大學校園的教授們則挖空心思要謀一官半職。官場多博士,校園多官痞,成為中國一絕。
以敢言著稱的中國人民大學學者紀寶成日前表示:「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並不在校園,而是在官場。」一語驚人,但也是一針見血。從目前中國官員的簡歷看,廳級以上官員頭戴博士帽的比比皆是,喝過洋墨水的也不在少數。據內地媒體透露,重慶區縣黨政一把手中,大約有一半在攻讀博士學位,官方喉舌動不動就將這些官員稱為「學者型官員」,但有多少博士是真材實料,又有多少「洋博士」能說流利的英語呢?
最明顯的是,深圳前任市長許宗衡,為了使自己的簡歷更加「賞心悅目」,含金量十足,於是搞了個「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班學習」的證明。但經好事者考證,美國國際東西方大學居然沒有經過美國教育部認證,這所大學甚至連英文網頁都欠奉,而所招的學生則清一色中國籍。許宗衡足不出戶,就搞了一個「洋文憑」,的確發人深省。
同流合污 相得益彰
中國官員的博士帽,多是從政之後利用權力交換而來,課是秘書去聽的,論文是秘書寫的,只有簽名是官員自己簽的,這些官員個個泡桑拿、上夜總會,夜夜笙歌,哪有時間鑽研學術?他們很多人甚至連博士論文都看不懂,遑論博士水平。甚至有的官員連正式的大學畢業學歷都沒有,卻能一帆風順地戴上博士帽,實在令人瞠目結舌。
教育腐敗與官場腐敗同流合污、相得益彰,已成為官場的潛規則,學位的授予變成了學術與權力之間的交易籌碼。官員以權力謀學位,學術以權威謀資源,大家心安理得,各得其所。另外,在內地大學校園中,部級校長、廳級院長、處級教授的頭銜滿天飛,但凡教授、博士導師,都要弄個官當當,由此才能顯得威風八面,官樣十足。
所以,在官場大家比的是誰有博士帽,在校園大家拚的是誰的職位高,學術官僚化積重難返。正因為如此,中國高校很難出現大師級的人物,而中國官場也絕少見到有口皆碑的領袖。
官員學歷造假,既是社會問題,也是個人品質問題,如果一個人敢用假學歷欺上騙下,一旦他登上政治舞台,難免會以假政績來造謠惑眾。但沽名釣譽者,往往也難有好下場。就像許宗衡,挖空心思搞得的洋學歷,並沒有成為其保護傘,東窗事發,照樣落網。
官場多博士,校園多官痞,並非國家之福。當局提拔官員的時候,對那些紙上博士應驗明正身,一旦發現涉嫌造假,應就地免職,絕不姑息。
《東方》- 神州觀察